展開STEAM科技課程與品格教育
品格如何跟STEAM結合?課程設計群蔡文麟老師談到,從現地取材孩子會有感動,會真實體會到而不是只聽到教條。例如看到草坡,聯想到土石流的災害,孩子們討論如何偵測土石流以避免危害產生;在荷塘區,孩子們觀察荷塘裏有哪些生物?水中的生物例如魚如何呼吸?如何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如何判定水中的溶氧量不足?模擬人不能呼吸的情形,以同理心為魚解決問題。
發現問題、要解決問題,結合STEAM的操作,用科技設計去解決問題。讓他們去思考去發散,品格跟STEAM?有無引導孩子看出關係?表達,要說出來;腦袋,一定要思考;觀察,不是只看表象!看到問題就在你身邊,怎麼運用科技去解決,而不是視而不見,或只是是一個設計的科技作品。
品格與STEAM要跳脫一向科技掛帥的思考模式,符應美國環境教育研究學者羅斯一九六八年提出的「環境素養」態度。亦即每個人有意願和能力,做出對環境負責的決定。包括對人為和自然環境的覺知、欣賞、具備對自然系統和生態觀念的知識、能了解目前的環境議題,甚至運用調查、批判性思考、溝通能力和撰寫,去解決環境問題。這不正是十二年國教跨領域的學習,整合知識、技能、情感和行動的素養教育。
於是,宇傑、宥喆為避免荷塘區優養化、水温高,設計水溫感測器檢測水溫,機器測到水溫過高,會自動打水起水泡讓空氣流通、降溫,魚兒就能呼吸了。秉宏這組針對會危害生命的土石流區,設計了偵測車,土石流來了偵測車一被移動,會立即傳出訊息到山下的接收站,就能發出預警告訴附近的人快快撤離!宇涵這組在吸煙區裝置偵煙器,一偵測到煙,不僅會發出「不要吸菸、吸菸不乖!」的警告語,風扇還會開始轉動排煙!鈞銘這組想要解決生態池青蛙滅絕的問題,設計了找青蛙的機器,哪邊的青蛙多,把它集合起來,給它一個生存的環境!咨安這組對水池造景危險區域設計了感應機器人,有人走近了,就會發出聲音提醒!鍾毅、羅喆這組為美麗的迎風草原設計了紅外線裝置,感測進入草原的人數,過量則發出聲響警示不要再進入,讓草坪休息!瑋真這組為土地公設計感應解說機器,可以切換內容的介紹位置、拜拜方式、土地公是誰,還有4種語言翻譯的功能,讓一般人都能認識土地公廟的內涵,……。每一組孩子都很有想法,都付諸實際的行動設計機器,願意盡一份責任去解決當前的現況問題!
品格與STEAM的科技人文化合物
台灣師大邱美虹教授說,STEM教育(這裡還沒提到Art)應該要像化合物,比如氯與鈉,合在一起叫食鹽,既看不到氯,也看不到鈉。如果STEM只是「混合物」,例如鐵沙與食鹽組成的混合物,成分可混在一起,也可各自分開,如此,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品格與STEAM的教育更重視跨領域統整的精神,更重視態度與行動。讓學生從「關懷」環境與生態出發,透過「對話討論」找出解決方案,並能「共同合作」運用程式設計與科技套件發展出具體策略與創作成品,最後能夠彼此「分享」成果,相互「欣賞」與學習,就是這次營隊想要達到的目的。
鈞銘媽媽就表示:「孩子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不太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剛開始老師的建議他也不太能夠認同,說自己都已經改這麼多次了,為什麼還要改!幾經多次的溝通,他終於也能夠接納老師的提議,覺得老師的意見也很好啊!」
孩子必須省思自己正在進行的STEAM課程中是否具有好品格的實踐,不論是人或是設計的作品!
所以在作品發表的過程中,文麟老師一直引導孩子注意「你可以覺得別人做得不好,但你不能用批評去回應別人做的;你可以說我覺得怎麼樣會更好!因為一批評場面就僵了,被批評的人可能心就潰堤了。」隨隊的雅惠主任認為,這次營隊以在地發掘、用感官去感受,讓孩子跳脫視而不見的漠視與不關心,是很好的設計。佳蓮老師也認為這活動很棒,孩子發現問題,還能解決問題,有創意與創造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