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入造夢成員,見到教師相互學習成長力 -以閱讀教學策略為例
就在夢N研習登錄的秒殺報名激況下,勇得了閱讀教學策略場次參與的機會,
由台灣讀寫教學研究協會理事長 陳欣希教授帶著與夥伴共備、共同討論與思考,沉浸與享受了一場閱讀教學策略的寶典學。
(一) 閱讀課不只是閱讀課,三階段帶孩子踏入閱讀殿堂
日前國小各年段課程中,常見各校將彈性課程的內容規劃為「閱讀」課程,除了各班現在課餘時間普遍執行的MSSR身教式寧靜閱讀之外,閱讀課執行上,許多老師會將孩子帶到圖書館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度過這孩子與自己、與書本對話的一段時間。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孩子在這段允許我們能夠親身指導的時光中,我們能帶給孩子甚麼?欣希教授強調著透過三步驟引導孩子進入閱讀世界:
階段一:習慣閱讀
在學校老師能夠做的就是為孩子規劃一個習慣閱讀的時間與空間。在家裡同樣的,為孩子準備一個專屬的閱讀空間,並且陪伴一起閱讀,將會是養成習慣閱讀的關鍵。且大人們應該要為孩子搭起與文本的橋梁,為孩子挑選書籍,連結學生的經驗,用新奇和矛盾的訊息引起孩子大腦的注意,提起孩子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
階段二:理解閱讀
如何為孩子預備一條循序漸進了解文本的路線,問出好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則是最重要的指標,配合文本搭配不同層次的學習單也才能培養孩子自學的能力。對於問題如何是好的判斷,則可以視這個問題是否可以帶著這些小讀者回到文本,且為重要有意義的問題,最佳是能夠引領孩子多層次的思考。
階段三:策略閱讀
老師可以藉著不同文體的題材,讓孩子漸進式的去閱讀,例如一開始讀得有些印象→接著讀懂文本內容→最後帶出文本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