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心開始
老師:「親師座談會家長不會來,回條我就不交囉!」這孩子桀驁不馴,只要有關邀請家長參加的活動,他向來是不交回條的,甚至自己可以直接幫父母決定不予參加。這日課堂上又逢他最不感興趣的國文課,課堂上不是趴睡、就是看小說,再不濟事就來場話匣子鬧局。不是卯上課程內容,而是針對老師的感覺。好說歹說多次,今天姑且將他從課堂揪出來,兩堂課,對他好好開解。
孩子在班上同儕中,父母年紀長他人許多。也因此,和家長之間嚴重代溝,幾乎無任何溝通可言,特別是媽媽。媽媽愛叨唸,卻也因為高齡生下這寶貝兒子。過度的呵護和關照,變質為枷鎖和羈絆。孩子刻意將媽媽的好心解讀成鬧劇,在同儕面前嗤笑甚至不屑。幾度下來,我得說說自己的親身經歷,好讓他明白;母愛終能化荒漠為良田。生命裡某些當下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都成了一種能量與養分。而種種人與事,經過時間篩濾後,幾乎都剩下笑淚與感動,和溫暖。
母親三十八歲生下我,十八歲生下第一胎,二十年,生了十個孩子。國小六年級時,一次大雨滂沱,父親騎著腳踏車載著母親,兩人偕來學校送傘,當然也包括順便幫忙鄰居同學送雨具。父母兩人穿著雨衣,雨水淋漓,一雙拖鞋走廊來回逡巡,示意要從張張陌生的臉孔中,找到熟悉且對焦的眼眸。
「我看見了,卻不肯跟老師說外頭兩個老人是我的父母……」
「老師,你好壞喔!你就讓你的父母在外廊走來走去喔!」這孩子睜著骨碌碌的亮眼,完全思考不到眼前這位老愛叨唸說理的老師,也有這麼叛逆的一面。
「我的父母年紀大才生我,在那個年代,都可以稱得上我的阿公阿嬤,同學會笑我,讓我覺得很丟臉。」
「老師,嗯……其實我對我的父母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孩子側著頭,努著嘴,支支吾吾的說了幾句。
看到臉上柔順的線條,我知道此時已跟孩子交了心,接下來的問題,會有了「心」的出口,也能畫出更多的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