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習慣,也是未來出路的考量
隔日,我在村裡逛著,遇著一位父親剛好送完孩子們上學。在這裡,孩子白日到泰文學校上課,晚上六點半至八點半到華文學校上課。
「住得遠的得搭上一小時的車來,所以有些孩子想要學華文挺辛苦的。」
「為什麼那麼辛苦還是要讓孩子學華文?」
「我們這個村的孩子是這樣,長大了,父母就把他們送去學華文,他們也習慣了。」「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出去可以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和較好的工作,如果有了修習華文的證書,薪水也比較高。」
這個村住得多半是華人或華人的後裔,所以會希望子女多少會講,將來找工作也方便些。有些孩子也很清楚,讀書的目的是希望將來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華文程度為各科之本
「老師,可不可以教他們寫作文?」
作文可以教,但是要速成達到一定的水準不容易。
如果從5W1H著手,以課文為範例做解析或者利用心智圖勾勒出相關的概念和主題呢?如果試著學觀念、動思考、尋方法,「給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這應該才是可行之道。
想像總是美好的,但是沒有真正深入教學現場,不會瞭解實際執行的困難。狀況在閱讀文章和自由書寫時便出現了問題。原來一個班級裡的孩子雖然都編在同一班,但他們的年紀和程度不盡相同,除了一個11歲的孩子正符合這個年級該有的歲數,其餘的幾乎都超齡,且聽、說、讀、寫尚有不少進步的空間。
「老師,這個字怎麼寫?」
「是這樣寫嗎?」
有的會聽、會說,但不太會讀,對於寫就更困難了。一個年級40多人難得有幾位可以寫得字句正確、文意通順,甚至還有這學期剛插班就讀的學生,連聽和說都不太行。面對極大的個別差異,難怪原本的老師在教語文時力不從心。
此刻,你不禁疑惑,華文課的學習已產生如此落差,若再加入其他繁多的科目時,他們能順利吸收消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