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絕非偶然
瑞祥國小在這六餘年來,以鄉土教學結合資訊科技,發展學校特色本位課程,力圖在「少子化」的趨勢下,開闢教育的藍海,分析我們一路的軌跡可以歸納為下列幾點供參考:
1.發揚社區優勢,彌補資源短絀:偏鄉學校有其先天發展的限制,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以「社區為書、耆老為師」,帶給孩子最大的學習成效,我們以「情境分析模式」配合「SWOT分析」,讓同仁瞭解學校可以突破的亮點,集中資源發揮最佳的效益。
2.實踐雁型架構,凝聚教師團隊:教師是教學的主題,如何讓教師願意投入,團隊的向心力凝聚是發展初期的重點,我們以「雁型理論」架構,由學校兩位主任與資深教師率先投入,以競賽成果作為教師學習的楷模,從「心」帶動同仁改變的意願,學校團隊的靈魂:陳玉燕老師,在任教期間對於學生的投入與教學的付出,感動了團隊的成員,更有利於向心力的凝聚。
3.整合策略聯盟,擴增教學資源:教室內的資源有限,學校外的資源無窮,瑞祥團隊以「垂直資源整合」和「跨業整合模式」,與高等教育機構、民間協會、官方組織等合作,引入人力與物力資源,讓教學更趨完備。
4.參與教學競賽,形成飛輪效應:「好孩子需要被看見;好教師需要有表現」,學校團隊持續參與市級、全國、世界性的教學競賽,讓師生得以驗證教學與學習的成果,並累積持續精進的動力,一路上雖偶有疲憊,卻可不斷朝向卓越之路邁進。
結語
回首這段不算短的日子,看見瑞祥國小的師生在教育上的投入,以學校為課程發展的基地;教師為課程設計的要角;孩子為課程教學的核心;社區為課程內容的範疇,從孩子的笑容中,我們牽起了人與土地的連結,讓偏鄉學校擁有一片湛藍的天空,孩子得以飛向璀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