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備~讓我們一起步上教師專業的階梯
去年6月,擺脫了「杜牧清明雨紛紛」的天氣,為了五年級的一堂國語課《聽!流星的故事》,一群熱愛教育的夥伴們彷彿在「杏花村」裡般,七嘴八舌的共備著:「這課課文很簡單,教孩子問問題吧?」「二堂哥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教說話教學吧?」「讀完這一課,我感受比較多的是家人、兄弟之間的情感,我建議教寫作」……。
就這樣,日子悄悄滴在時間的流裡,一連串的對話討論,終於有了共識:一方面從課文情境著手,體驗與感受課文中農村夜晚與堂兄弟們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聚焦在自我提問策略,引導學生經歷「學」與「思」的閱讀樂趣。最後,在共備中,我們一起把對這堂課的情思化為具體可行的教學步驟,帶著這樣對課堂更深更廣的研究,我們開始經歷教育的奇幻魔法。
觀課~讓我們共同看見孩子學習的成果
對於此次課堂教學的理解,經共備後,我的自備教案化身成為課堂,循兩方面發展:
首先是引領孩子去領略文本背景,感知文本氛圍:師生共同利用六何法,複習上一節課所談到課文內容大意,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體會早期農村居住在三合院的生活趣味,然後利用角色扮演,走進文本場景與畫面(體驗氛圍)。
對我而言,國語文的教學目標不應只是工具性而已,那濃濃的人文關懷會讓語文課更有味道。因此,我總愛在引領孩子體會文本氛圍後,我和孩子才會正式進入課文的內容探究。這次的氛圍體驗對我而言其實是一大突破。原本我想把整個教室布置成三合院的樣子,然後要邀請師生一起體驗坐在三合院裡談天說地,然而,一位美術極優的好同事告訴我:「家珍,你是一場教學觀摩吧?你想呈現的課堂應該是大家可以學習的課堂。我們花心思確實可以有三合院的大場景,但是這樣的教學對別人的啟發會如何?曲高和寡?遙不可及?只是一場表演非一般正常教學課堂?......」最後,我以教室課桌椅和呼拉圈排成的三輪車當背景,配上螢幕上投影的三合院背景,效果出奇得好呢!
那如何與高年級學生進行內容深究呢?我的作法是,先檢視教育部年級/閱讀成分雙向細目表。結果發現,五年級孩子已經學會六何法來進行自我提問,隨著年齡增加,閱讀理解層次必須提升,有層次提問是個很好的方法。於是,課始,我向孩子介紹提問策略。告訴孩子,問題有三種:有事實性、推論性和評論性。凡是事實類的問題就屬於層次一的問題,亦即,文中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層次二是推論類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會在課文中,但作者沒有明說,讀者必須從課文中歸納或推理出答案的問題;層次三是評論類問題,此類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閱讀者需結合課文與自己經驗後,對課文提出評論的問題。同時,我也提供學生提問的小訣竅,例如,層次一的問題大致都可用六何法來提問,層次二的問題訣竅在可以問答案是從哪裡可以推論出?要「找出證據」。至於層次三的問題,思考的關鍵在於「連結自己的經驗,……?」。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孩子要學習提問技巧前,應該要有基本認知,如果他們能融會貫通的歸納出一些訣竅,那日後的舉一反三就真的就是帶得走的能力了!
本次教學,礙於時間關係,一節課的教學,我著重在問題層次一、二的學習與辨識。讓人驚訝的是,孩子們磨刀霍霍,自信滿滿!課堂思辨就在課堂裡悄悄發生……觀課後看見孩子學習的成果了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一課堂片段讓在場師生印象深刻,原來,問與思可以悄悄地將師生帶到有效學習的目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