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目前位置:首頁/教育局電子報/教育隨想/教育局電子報第87期

教育隨想
教育愛--甜蜜的負荷
瀏覽數:1069
中壢市有得雙語小學 邱素青 2014-09-15
用LINE傳送

教育不等於訓練,訓練是給你所缺乏的,教育是幫助你看見自己。

 教養是藝術,它可以很浪漫;教育是學問,它可以深入而淺出。教育是在孩子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談教育,任重而道遠,永遠是個甜蜜的負荷……


    有道是:「給孩子思想,讓他偉大;給孩子食物,只是讓他長大。」期待讓孩子在生命的缺口上,長出更多的枝葉。至於那些在心中日月沉澱的生命態度是什麼?是隨性?是鬆綁?教育該給孩子看重生命的力量,支持爲自己奮鬥努力的勇氣和責任。

       任職教育工作迄今近二十個年頭,甚少因為教學工作的煩瑣與匆忙,讓我怠懈了對教育向來的執著與熱忱。面對孩子們無厘頭過錯的天天上演,看見孩子積非成是的不按牌理出牌,除了耳提面命和再三叮嚀,鎮日叨叨唸唸的瑣碎要求,已成為我和孩子彼此之間的互易籌碼。要不要堅持理念,所以對孩子的隨性再三要求?是不是該給孩子一個轉圜的空間,所以對於班級經營要有一個拿捏鬆綁的規準?


◎老師,好想您……

    過去任教的班級很特別。向學校申請各項補助最多的班級,意味著家長經濟上屬於弱勢較多的區塊。帶小三這一年,我得想盡辦法「截長補短」,替學校挖東牆,補西牆,好讓孩子在我離去前,將積累的「債物」做個清算。孩子無故未到校,聯繫無效後,我只好緊急調課,請求行政人員偕同家裡「逮人」上學。看見孩子衣著髒舊,家長卻視而不見,將自家孩子無法著身的衣物,打包送給孩子。小女生穿著女兒的衣服上學,還特地在我面前亮晃,打從心底不禁感嘆萬千。期末一位女孩生理期來了,一早到校怯嚅嚅地告訴我心中的害怕。這女孩雙親離異,隨父居住,母親外配。爸爸年紀已經六十有餘。緊急商請護士阿姨的專業,協助安排到大醫院檢查。一切就診安排,我協助打點與詢問。小女孩思慮早熟,平日和我無話不談。學期將即結束,忙於整束物品之際,她問我:「老師您走了,我怎麼辦?」一陣酸楚留駐心頭,向來哭點就很低的我,哽咽的話讓我試圖轉為鎮定與堅強:「學校會安排很棒的老師,而妳也要學習長大喔!八月二十一日醫院回診要記得,如果妳願意,可以打電話給老師,讓我知道醫生檢查的結果……。」我的堅定安撫了她的心。孩子溼了眼眶看著我,我們一起抱著哭了!

    開學了,這孩子果然來了電話,先是寒喧問候幾句,接著細述八月就診經過,語調從容,一點都不含糊。我好驚懾小女孩真的長大了,是欣慰也是心疼!話語未歇,電話那頭卻沒了聲息,沉寂好一會兒,我聽得出那頭此刻的無聲勝有聲……

「老師,我想您!」

「謝謝雅雯,老師也會想念大家!運動會時我會回去看你們,而你也要記住長大了,不可以什麼都用哭的喔!」掛上電話,心頭甚是酸楚。我教孩子學會堅強,孩子卻賦予我寬容和善解,堅定我在教育這條路,踏實而篤定的力量啊!


◎老師,我請教您……

    班上一個孩子,侍縱嬌寵,課業糊塗是其次,學習態度欠佳最要不得。開學不久,媽媽即為孩子的在家行為,深感難過與不妥,緊急求助老師協助。懇談一番,我安慰媽媽時間還來得及,談教養,幸好發現得早,來得及回頭。媽媽說因為孩子是家中長孫,也是獨子,天下唯我獨尊的習性,讓他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孩子小,還未發現問題嚴重性,只當活潑可愛,視為聰明伶俐。未料,現在年紀漸長,頂嘴、故作不理,老愛唱反調的行為,已讓她常鼓著腮幫子,乾瞪眼……。我想現今的教育,讓許多家長誤解了開放教育的意思,覺得要和孩子做朋友,甚至以為讓孩子自由自在毫無約束,方能激起孩子多元的創意,施展天賦與才能。直到孩子顛覆了應有的紀律和常規,這才回頭悔懊初始的縱容與逆寵。

    一直這麼認為:「愛孩子,就不該是大人自己辛苦,而讓孩子獨自享福。」在食指浩繁的年歲裡,父母爲了賺錢養活十個孩子,勞碌一生,雖然目不識丁,沒能認得半字。但我們這些孩子,親視到大夥兒胼手胝足後的喜悅,體驗到全家人汗流浹背後的艱辛與榮耀。雖然困頓,但是心中滿足;即便生活簡單,但是恣意安樂。在生命長河中,最後讓我們篩濾出圓亮剔透記憶片刻的,卻多是那些停格在一幕幕生活場景裡的--簡單幸福。

    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教書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教養更是件必須因時制宜,因事取法的難題。如何克服偶或竄出的倦怠感,是所有老師和家長,必須持續苦修的課題。再好的老師,開學前也常萌生對上課的焦慮;再優質的父母,也常因著孩子的教養問題,傷透腦筋,愁緒滿腸……

◎後記

    如果生命沒有被感動,就無法激起內心的澎湃,為生命的驛站中留下精彩,為弱勢的孩子,散播生命永恆的愛。教育不等於訓練,訓練是給你所缺乏的,教育是幫助你看見自己。當自己能開展成充滿愛的容器時,無論身在何處,都擁有不一樣的美好風景。

    教學宜避免因失去熱忱,而引發師生相互厭棄;家庭失能,校園失溫,孩子自棄棄人的行為,又如何能獨責個人呢?只有最謙卑的父母,才能看到下一代獨特的美,也只有最謙卑的父母,會認知自我的侷限,知道給予能力外,還要為他們引進能量與典範,學習生命的智慧。直升機父母,往往受困於一種「當仁不讓」裡。誤以為幫助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並協助邁向成功,就能成為完美的父母,於是鑄成了一場自我理念衝突與矛盾的拔河。直到我們成年,進入父母的位置,遇見孩子不符合期待的行為和意見,仍然帶著隱忍的憤怒,及權威的餘緒去說教,也不懂得如何面對親子間的爭吵。

    教養是藝術,它可以很浪漫;教育是學問,它可以深入而淺出。教育是在孩子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談教育,任重而道遠,永遠是個甜蜜的負荷……

回頂端
發行人:鄭文燦 總編輯:高安邦 主編:陳秀惠 編輯顧問:徐水柯、吳德業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電子報. 系統管理維護/周俊宏、陳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