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整個教學課程,文本的內容確實環繞於「品格教育」的主題,然而,之後的課程設計乃是無心插柳、順勢安排的。進行作文引導教學時,雖然,的確默默希望孩子能從「品格」的觀點切入,但是,並未提到「品格」比讀書更重要,考量的是:在引導時,盡量不要預設任何立場,從價值中立的議題談起,較能引起共鳴;此外,青春期的孩子重視的是同儕關係,從此切入,亦較能引起學習動機。因此,在講解時,是從「健康與朋友比讀書更重要」的概念出發,以其為範例進行說明:如何審題、切題;如何立意、構思;如何取材、揀選;如何布局,架構;如何鍛鍊文句;如何讓內容更有說服力……等。說明寫作技巧之後,便開放給孩子分享與發表,讓孩子隨性地說說他們的想法,有些孩子當下便提出了品格,但並未特別著眼於這個概念,也未刻意為「品格教育」進行鋪陳,唯恐特別凸顯這個主題,反倒會弄巧成拙,侷限了孩子的所思所想與真情實感。只是單純地聆聽、接納並包容多元意見,未做任何道德評價。
然而,批閱完整班孩子的作文時,赫然發現這群小六的孩子心目中「比讀書更重要的事」的排行榜第一名,竟是當今世人明白重要,卻又反其道而行的「品格」。暗自竊喜之際,才因勢利導,設計了之後的學習活動。目的便是即時強化孩子認知與行為的連結,更期許孩子能經由親身體驗的操作練習,激發出更多正向的想法、感受與經驗,並藉此再次強化其認知、信念與態度,進而陶塑內化成善心、善言與善行的信念、態度與習慣。
為符應「自律期」孩子的認知發展特質,在之後的品格教育體驗課程中,我先是大大讚揚孩子們用心省思的態度,並且真誠地讚賞他們擁有了世人普遍缺乏卻極為正確難得的價值觀(即時鼓勵孩子善用發展出來的道德推理能力,予以正增強);接著,便趁勢引導並真誠地期許孩子:知之,更要行之;鼓勵孩子先從「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開始,由自己做起,帶給自己及他人更多的幸福!(教學理念:1.勸勉規諫:從情感面激勵出良善動機,鼓勵展現道德勇氣;2.體驗學習:教導有效的助人技巧,讓孩子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己對他人的貢獻。)。
而當孩子們用心且確實地完成數日的體驗活動及學習單之後,便積極地透過個別對話與全班分享回饋的互動過程,與孩子再次詳細地探討及省思本次活動的目的及意義;緊接著,又在課堂上公開贈送親手書寫的感謝鼓勵卡與小禮物給所有用心完成的孩子。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聽到了老師的大聲讚美,又收到了老師的贈禮,雖然因為害羞靦腆,而感到不好意思,卻又因為意外的驚喜而覺得樂不可支。尤其是因為特別用心,而被老師特別表揚的孩子,更因此多了幾份自信(教學理念:1.詮釋釐清:不是只靠灌輸,而是透過真誠對話與討論,解除孩子對價值觀的疑惑,以及如何應對現實社會的複雜情境;2.自我期許:透過獎勵與表揚,協助孩子自己設定合理、優質的品德目標,並能自我激勵與實踐。)。
此外,師生之間的真誠互動也讓上課的氣氛顯得格外活潑輕鬆,下課時,孩子們還興奮地複誦著老師讚美的話語並延續著相關的話題,因此,教室內外都洋溢著歡樂的心情與氣氛。這真是一次美好又神奇的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