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目前位置:首頁/教育局電子報/教育隨想/教育局電子報第86期

教育隨想
溫暖的撫慰與療癒
瀏覽數:1527
世賢國小 林秀美 2014-08-24
用LINE傳送


    農曆七月一到,萬般禁忌,諸事不宜!因為這可是中國人俗稱「鬼門關大開——陰曹地府的孤魂野鬼重返陽世」的可怕月份。因此,這個鬼影幢幢的神祕月份累積著林林總總讓人嚇得花容失色、屁滾尿流的鬼故事,也有著形形色色流傳廣布、讓人匪夷所思的習俗禁忌。人們愈是戒慎恐懼,就愈多禁制忌諱;愈多禁制忌諱,愈加引人遐想。對於本就充滿好奇心與想像力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尤其是被大人警戒噤聲之後,更激發孩子們一探「潘朵拉之盒」到底有哪些不可說的祕密。

   

    其實,年幼的孩子多半對鬼心生畏懼,又止不住對鬼的種種好奇與幻想:因為傳說中的鬼不僅長相恐怖怪異,脾性也刁鑽暴戾,最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的是,這些邪魔妖怪經常帶來始料未及的巨大災禍與悲慘厄運,如果不預先提防避免,便可能莫名其妙地誤入歧途而遭逢不幸,甚至死得不明不白呢!但是,僅只於此嗎?鬼的世界到底還有什麼啊?孩童的小腦袋瓜仍然有著許多疑惑、不解與好奇!

    

    若是傳遞鬼故事的說書人、影片或是書籍,善於將真實及虛幻的人物角色、時空場景,故事情節穿插連結,又善於運用藝術技巧將陰森詭異、離奇魔幻的情節與氣氛繪聲繪影地強化放大,進而營造出逼真動人的驚駭效果,彷彿不可言說的「佛地魔」再度現身,又將掀起驚濤巨浪、擾人安寧。聽者或觀者無不因生動傳神的聲音、影像或文字,而當場面如白蠟、顫慄發抖,久久不能自已。因此,即使年齡漸長,也仍會因兒時聽過或看過的鬼故事、鬼電影產生了深刻的印象,而留下不容小覷的後遺症:一有個風吹草動,便開始不由自主地「疑神疑鬼」。平時也就罷了,鬼月一到,各式神鬼傳奇再度強力復甦,「疑神疑鬼」的神經雷達也再度被輕易挑起。

 

    不過,是不是就得這樣一路繃緊神經、聞鬼色變、甚或疑心生暗鬼地度過一生?可不可能在孩童閱聽鬼故事的入門階段,增添一些什麼、減輕一些什麼,轉換一些什麼?

    八月份的《好讀周報》中,提到了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山口里提倡在課堂講鬼故事的教學法。報導中還列舉了在課堂上說鬼故事的好處:恐怖故事是與小孩拉近距離的好方法;唸恐怖故事會讓孩子集中精神、安靜下來;怪談會變成學生共同話題、能製造歸屬感,並成為發洩平日壓力的好時機;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等。可見,在教育現場中,鬼故事並非全是兒童不宜或盡對兒童產生負面不良的影響。

 

    這其中一定存在什麼緣故,令人聞之色變卻又引人一探究竟的的「潘朵拉之盒」究竟隱藏著什麼祕密或是魅力?

    的教學經驗而言,孩子們的確對鬼故事、鬼電影等奇幻情節又愛又怕。聽鬼故事或看鬼電影時的專注程度及討論迴響遠勝過其他類型的故事;孩子們總會屏氣凝神、全神貫注地閱聽接下來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之後又會如何……等。聽完或看完後,又會繼續引發誰還聽過或看過類似故事或其它內容的熱烈分享與回饋。尤其是鬼故事及鬼影片的鋪陳設計若是較能從孩童的語言及心理發展著眼考慮時,故事所要表述傳達的精髓便較能不著痕跡地進入孩子的心靈,進而引起孩子的高度共鳴與認同。例如:文學作品《奇幻精靈事件簿》、《張曼娟奇幻學堂》、《晴空小侍郎》、動畫《魔法阿嬤》、《花田少年史》等便是此類的佳作。

 

    其實,人們會怕鬼,全是因為人們對於鬼怪精靈的所知有限,遂加深了無可名狀的不安與恐懼,也衍生了無窮無盡的想像與猜忌。越是不能適度地開放討論,心中的恐懼不安就越是強烈;為了證明自己才沒那麼軟弱膽小,只好繼續自欺欺人地壓抑及掩飾心中對於鬼的恐懼。即使年紀不斷增加,幻想卻未曾磨滅,心中的恐懼也依然存在。因此,一旦能夠公然開放地閱聽別人的經驗與說法,也能光明正大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時,壓力及恐懼便順勢得到緩解及抒發,更藉此找到歸屬感。

 

    因此,孩子在課堂中聆聽與參與之後的分享與回饋時,會不自覺地流露出真誠安心的感慨:啊!原來別人也是這樣,我會這樣想或這樣擔心並非膽小懦弱;儘管有些鬼故事的鬼很可怕,但是,也有一些鬼沒那麼可怕;有些鬼和大部分的小朋友一樣,只是愛玩又調皮,雖然喜歡惡作劇,卻沒有壞心眼;而且,有些鬼其實很可憐,真正可怕又可惡的不是鬼,而是圖謀不軌、居心叵測的人類;鬼之所以會可怕又可惡,是因為累積了滿腔冤屈與憤怒,才想要報仇雪恨,鬼月的真正涵義其實是要讓那些無所依歸、飄來盪去的孤魂野鬼得以順利超渡,擺脫沉淪之苦…… 


   

    童稚純真的孩子很容易因為身處於皮亞傑的前運思期及具體運思期等自我中心的狀態,而較容易相信並接受鬼怪精靈等超自然的現象;兒童文學作家傅林統認為喜好幻想本是兒童心理的特徵之一,渾沌不明的、若隱若現的奇異怪誕現象,原本就存在於兒童「物我一體」的心靈世界。對於孩童來說,「鬼故事」的確是恐怖的,但因本性使然,「鬼故事」卻是討孩子喜歡的。

 

    傅林統還認為奇幻文學的趣味,就是把人們內心的現象用故事表徵出來,讓看不見的東西也清楚的、有規則的看了出來。整體而言,孩童以遊戲探險、無所顧忌的心情觀望著這個奇幻世界,因此,能穿透故事,直達核心。不僅對鬼靈精怪的故事興致勃勃,也較能同理接納鬼怪精靈的心態與處境,而非部分大人以為的:孩子太小了,所以無法理解,全因胡思亂想,才會不明究裡地心生畏懼或無緣無故地厭惡排斥。

 

    正因為孩童的內心對奇幻世界保有獨特的幻想空間與寬廣的包容力,因此,即使他們不像大人通曉很多知識或道理,反而能跳脫表相,用清純的心靈去接收、去感受好的奇幻故事所蘊含的哲理與趣味,也因此,較能被好的奇幻故事啟發觸動。因為好的奇幻故事能真誠清晰地反映出深刻的內涵及趣味,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陶醉其中並有所體會。

   

    當奇幻文學及電影引領現代兒童文學的風尚之際,彰顯的不只是優秀創作者對虛幻未知領域的傑出創意與浩瀚想像,更透露著這個奇幻虛渺的領域能與童稚的心靈投契相合。許多大人常因擔憂孩子接觸鬼故事後便會鬼迷心竅,滿腦子荒誕不經的思想,遂想方設法,用各式各樣的教訓及規範恐嚇或是限制孩子接觸或是親近,其實,這樣的舉措相對地剝奪了孩子的探索能力、判斷能力、想像能力以及閱聽的鑑賞能力。

 

    認為:與其一味擔心鬼故事產生的負面效應而加以防堵消毒,不如以開放正向的心態去正視面對,此外,更應該以主動積極的方式篩選、過濾,甚或創作、演繹適合兒童閱聽的優秀文本,當然,為顧及孩童的個別狀況及心理需求,宜慎選恰當的時機,並採用純熟穩健的技巧來闡述經典優質的鬼故事。

 

    相信:好的鬼故事非但不會荼毒人心,甚至還可能因為趣味橫生、餘韻無窮,開啟孩子更多的想像空間與創作能量,因而給予自身及他人溫暖的撫慰與療癒。
回頂端
發行人:鄭文燦 總編輯:高安邦 主編:陳秀惠 編輯顧問:徐水柯、吳德業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電子報. 系統管理維護/周俊宏、陳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