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的《好讀周報》中,提到了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山口里提倡在課堂講鬼故事的教學法。報導中還列舉了在課堂上說鬼故事的好處:恐怖故事是與小孩拉近距離的好方法;唸恐怖故事會讓孩子集中精神、安靜下來;怪談會變成學生共同話題、能製造歸屬感,並成為發洩平日壓力的好時機;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等。可見,在教育現場中,鬼故事並非全是兒童不宜或盡對兒童產生負面不良的影響。
這其中一定存在什麼緣故,令人聞之色變卻又引人一探究竟的的「潘朵拉之盒」究竟隱藏著什麼祕密或是魅力?
以我的教學經驗而言,孩子們的確對鬼故事、鬼電影等奇幻情節又愛又怕。聽鬼故事或看鬼電影時的專注程度及討論迴響遠勝過其他類型的故事;孩子們總會屏氣凝神、全神貫注地閱聽接下來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之後又會如何……等。聽完或看完後,又會繼續引發誰還聽過或看過類似故事或其它內容的熱烈分享與回饋。尤其是鬼故事及鬼影片的鋪陳設計若是較能從孩童的語言及心理發展著眼考慮時,故事所要表述傳達的精髓便較能不著痕跡地進入孩子的心靈,進而引起孩子的高度共鳴與認同。例如:文學作品《奇幻精靈事件簿》、《張曼娟奇幻學堂》、《晴空小侍郎》、動畫《魔法阿嬤》、《花田少年史》等便是此類的佳作。
其實,人們會怕鬼,全是因為人們對於鬼怪精靈的所知有限,遂加深了無可名狀的不安與恐懼,也衍生了無窮無盡的想像與猜忌。越是不能適度地開放討論,心中的恐懼不安就越是強烈;為了證明自己才沒那麼軟弱膽小,只好繼續自欺欺人地壓抑及掩飾心中對於鬼的恐懼。即使年紀不斷增加,幻想卻未曾磨滅,心中的恐懼也依然存在。因此,一旦能夠公然開放地閱聽別人的經驗與說法,也能光明正大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時,壓力及恐懼便順勢得到緩解及抒發,更藉此找到歸屬感。
因此,孩子在課堂中聆聽與參與之後的分享與回饋時,會不自覺地流露出真誠安心的感慨:啊!原來別人也是這樣,我會這樣想或這樣擔心並非膽小懦弱;儘管有些鬼故事的鬼很可怕,但是,也有一些鬼沒那麼可怕;有些鬼和大部分的小朋友一樣,只是愛玩又調皮,雖然喜歡惡作劇,卻沒有壞心眼;而且,有些鬼其實很可憐,真正可怕又可惡的不是鬼,而是圖謀不軌、居心叵測的人類;鬼之所以會可怕又可惡,是因為累積了滿腔冤屈與憤怒,才想要報仇雪恨,鬼月的真正涵義其實是要讓那些無所依歸、飄來盪去的孤魂野鬼得以順利超渡,擺脫沉淪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