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目前位置:首頁/教育局電子報/教育隨想/教育局電子報第85期

教育隨想
窗外的教室
瀏覽數:1295
桃園市建德國小 楊琇媚 2014-06-20
用LINE傳送

這些綻放在學校圍牆外的黃色禮兵,伴著周圍的綠,彷彿是一幅幅大師級的油畫。 走出教室,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份土地的溫暖與感動....

    「哇!整片的向日葵,好美喔!」興奮的孩子們一進教室,總是一個接一個的向我報告。抬頭透過教室的窗望去,這些綻放在圍牆外的黃色禮兵,伴著周圍的綠,彷彿是一幅幅大師級的油畫。接著在課堂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爭先分享教室外所看到的美景,「每天走路上學的途中,看到向日葵好像正微笑著跟我說早安。」「爸爸開車載我上學,沿路能看到這麼美的景色,不是每個學校都有的呢!」「我還看過假日時,有很多人會特地走到花海裡照相。」 一開話匣子,孩子們興致勃勃的討論著!但問到主人種植向日葵的目的為何?學生的答案卻眾說紛紜。

    身為地球上的一份子,關注環保議題更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與態度,加上近十年環保意識抬頭,農業的永續發展一直是大家所注重的,如果放棄這麼好的教育機會,豈不是太可惜了!於是向學生做了說明:「臺灣位於亞熱帶氣候區,雨季集中且多豪雨,因此土壤中有機質被分解的速度很快,使得一般耕地土壤常出現有機質缺乏的問題。為了讓土壤適度的休養生息,醞釀更多的好土,好讓農作物能長出更甜美的果實。因此在農田休耕期間種植綠肥作物,除了可以提高農地合理利用與管理外,還可以節省施用化學肥料成本,可說是一舉兩得。」聽完了我的說明,孩子們顯現出似懂非懂的表情,讓我急於思考對策。


    從檢視教學課程著手,恰好搜查到六年級社會課本中正在介紹了綠肥作物,而其中圖片的情景就近在尺呎。學校周邊仍保有許多種植稻米的農田,每當收成後,只要探出教室窗外,便能看見農民栽種的向日葵、油菜、波斯菊…。每每下課時間一到,教室走廊外便聚集著三五成群的好友,望著花海、聊著天,好不愜意。彷彿也看到孩子的眼神在告訴我:「如果能像經過的行人一樣,在花田裡拍照,那該有多好!」雖隔著一道的圍牆,卻阻擋不了孩子們想身臨其境的渴望。心想,平時我們的教學活動不就是希望能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嗎?何不趁此機會,讓孩子對教科書上的內容有更深的體驗。結合在地社區的資源,既然媒材取得方便,何不就讓孩子走出去一探究竟呢?

   外出校外教學當天,陪伴孩子們在盛開的花海中,仔細地觀察花兒搖曳的身姿,向孩子們解釋:「向日葵之所以又稱『太陽花』,是因為他會隨著太陽而轉向的植物生長特性。當葵花籽成熟時,種子隨風飄散落地生根,又將再開出充滿生命力的花朵。當他完成階段性任務時,便將靜靜的躺在土裡,給予秧苗最營養的沃土。」其實仔細想想,這不正是每個父母對孩子最貼切的寫照嗎?父母和老師就好比園丁,竭盡所能的灌溉這片土地,無不就是希望這些等待萌芽的種子,能一天天成長、茁壯。生命教育的精神,就在這樣的循環中傳習著!

一朵朵的向日葵,彷彿正對著我們微笑呢!
第一次走在田埂間的小路,別有一番滋味。

   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他們的初體驗,第一次可以和同學們在課堂中到校外散步踏青,第一次走在田埂中的小路,第一次在向日葵田中盡情玩耍,仔細觀察一朵朵盛開微笑的向日葵……。賦歸時孩子們個個都帶著滿足的笑容返回校園。這時從他們的眼中,我除了看到他們對向日葵的另一種感覺,也深深體認到,想讓孩子們累積更多的經驗,除了平時多加閱讀之外,就是從自己的實際生活中獲得。所以,身為教育工作者,指導他們打開視野,用更包容、多元的態度去看待這個共有的環境,更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

    「把全世界當作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作全世界。」學習是廣泛的、是無邊無際的,生活中處處是學問,孩子們需要的是適時的引導和深入的思考,如果讓孩子能將所見、所聽、所聞具體的敘述出來,這便代表著他能反省自我所學得的經驗。就以社區的向陽花海為例,除了讓孩子們近距離的感受土壤的溫度外,再藉由課堂中引導式的討論,讓同儕相互分享,進而能透過自己手上的彩筆,真實地寫下一句句、一段段對於這塊土地的那份感動、對自己的省思。細細品味孩子們真切筆觸下的美,已勝過課本裡的照片、課堂上老師口沫橫飛的講解、製作精美的PPT,讓我們走出教室,看看教室外的天空吧……

回頂端
發行人:鄭文燦 總編輯:高安邦 主編:陳秀惠 編輯顧問:徐水柯、吳德業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電子報. 系統管理維護/周俊宏、陳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