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目前位置:首頁/教育局電子報/教育隨想/教育局電子報第84期

教育隨想
從校園空間論性別差異與刻板化
瀏覽數:1370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專生 陳淑芬 2014-05-25
用LINE傳送

人類尋求的是一種真正的平等、接納與包容的社會狀態,無關乎性別、階級、年齡……。

從校園空間中看見性別差異

    您是否曾在校園中觀察過兒童?有一次筆者忙裡偷閒地到教室後陽台遠眺操場,想看一看下課時分學生們在做些什麼?意外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操場邊的遊戲器材區,低年級生不分男女的、個個活力十足地吊著單槓,小女生靈活的身手可不輸男生;而旁邊的遊戲平台上,還有另一群低年級生,玩著紅綠燈、鬼抓人的遊戲,一樣是男女生皆有。接著我將視線轉往操場正中央,踢著足球的一群高年級生,鮮少有女生!回到教室裡,除了一群交頭接耳的女同學外,竟一個男生也沒有!原來班上的男生不是到桌球教室就是在操場打球。心想:校園性別權力分野何時變得如此壁壘分明!

    兒童的遊戲空間與型態,在沒有成人的刻意教化與營造下,或許並沒有那麼明顯的性別界線。然曾幾何時,女生自願或非自願的退出了操場,操場幾乎成了男生在校園中的權利空間;而教室、廁所、小角落成了女生聚集的場域。舉一個例子,班級躲避球賽,男女混合的兩隊,基本上的場景就是雙方男生互打,女生躲。即使有女生接到球,也常直接將球傳給男生。女生是真的不會打?還是缺乏練習?又為什麼願意將練習機會拱手讓人?因此,我曾試著安排來場躲避球男女對抗賽,此時,女生隊一方,開始有人出來帶頭,不再只是躲起來。而令人驚訝的是,女生像是被激發出了潛能一樣,在比賽中表現亮眼,雖然力道不若男生大,反應和決斷力可一點也不輸男生。這凸顯一個現象,唯有去除性別刻板的心態與眼光,學習無關乎性別,適性發展的理想才得以真正的落實。



小心!性別刻板無所不在!

    中華民族過去要求女性裹小腳,背後凸顯的是對女性身體的不尊重與箝制;婦女穿著多為寬鬆無腰身的服飾,和現代女性極盡所能展現自己身材的優勢,那種玲瓏有緻的身形,是一種女性看見自己的表現;早期推行「二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不嫌少」的節育政策時,實施衛教的對象針對的是女性;再則,試問:當你到朋友家作客,看到同學家的客廳雜亂不堪,你會認為誰沒盡到責任?答案往往是「媽媽」;又有一次我在玩具反斗城看到一個小男生在挑選禮物時拿著洋娃娃,卻遭到媽媽的斥責:「男孩子玩什麼洋娃娃!去拿汽車!」我看著小男孩掉著眼淚放回洋娃娃。相信小男孩的心中除了不捨外,應該是充滿著疑惑。男孩和女孩在玩具選擇中所帶來的「性別不對稱感」,家長從小的刻板化教育佔了極大的因素。尤其男生似乎較女生承受更大的壓力,如果選擇的是不符合他性別的東西,比較容易受到父母負面的反應。所幸吳季剛的媽媽能獨排眾議,讓吳季剛遠離性別刻板化的教育環境,才能造就今日的他。生活周遭充斥著性別刻板的意識形態,你覺察到了嗎?

媒體識讀隱藏的性別刻版

    性別刻板印象不僅受的社會涵化及濡化的影響,傳播媒體更是不自覺地傳遞著性別意識形態而不自知。偶像劇中,對於到達一定年紀而尚未進入婚姻的男性稱為「黃金單身漢」,而女性則形容為「剩女」、「敗犬」、「魚干女」等;男性強調粗獷、強壯、保護者,女性則是柔弱、受保護;瘦身廣告、肌膚美白等產品主打女性消費群;汽車廣告中多半出現的美女身影,主打的消費族群是男性,藉此傳遞名車與女性是展現男性權利地位的陪襯品……等,你可曾以思辨批判的角度看待?還是無意識地照單全收,而將性別刻板印象視為正常?且問:在這個號稱民主的國度裡,人人是否封閉了雙眼,依舊欠缺包容、尊重與接納。



身為教師,我能做……

    適逢十二年國教施行的今日,我們強調適性揚才,從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展現自己的優勢與強項。倘使每個孩子的心中無法去除性別刻板的枷鎖,社會異樣的眼光,都將限縮了個人的發展。我們強調「專業人員性別無界」,女飛官、女科學家、女水電工、女廚師、女卡車司機、男性美容師、男幼教老師、男護士……不無可能;我們強調「母職非天職,爸爸也可以很溫柔」。唯有打開性別之眼,世界更開闊!

    玫瑰少年葉永鋕的無辜犧牲,總是不斷在我心中揮之不去。適逢班上也有較具女性特質的男學生,我小心翼翼的在班上營造一個友善與接納的環境,我告訴學生,關於人的性別傾向,是以「性別光譜」的概念來談,也就是人的性別特質與傾向不是絕對的,而是程度上的差異。男孩子也會具有一部分偏向陰柔的特質;同樣地,女生也具備一定成分的陽剛特質,只是之間的比例問題而已。這些特質無關乎對錯,只要是放對地方,都能成為天才,我介紹吳季剛的故事、台灣女性科學家的典範故事、從教科書、媒體中帶領孩子覺察充斥生活中的種種性別刻板化、生活中我避免只讓男生搬重物、鼓勵不分男女多從事運動等。身為負有教育孩子責任的家長及教師而言,我們期待在面對孩子的性別特質時,親師都能多一份寬容,少一些性別刻板,客觀地觀察孩子的興趣與特質,並採取較為開放與接納的態度。最怕是成人帶著性別意識型態的教養態度而造成孩子對性別產生刻板化印象,使得部分兒童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或傷害,抑或是成為加害之人。


結論

    人類尋求的是一種真正的平等、接納與包容的社會狀態,無關乎性別、階級、年齡……。期待所有人能以更健康的態度面對,並敞開心胸以開放、尊重、接納來看待孩子的性別特質,相信孩子能在對自我性別認同下,更有自信的長大,也更懂得尊重地看待不同於自己性別特質的他人。

回頂端
發行人:鄭文燦 總編輯:高安邦 主編:陳秀惠 編輯顧問:徐水柯、吳德業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電子報. 系統管理維護/周俊宏、陳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