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目前位置:首頁/教育局電子報/教育隨想/教育局電子報第84期

教育隨想
提振教師特教專業素養 帶好班上每位「好動」的學生
瀏覽數:1460
桃園市中原國小 張明侃 2014-05-24
用LINE傳送

要教好這些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老師們有許多重要的事要做,包括:建立教室的規則、善用增強原理、改善容易分心的教學環境、減少上課中的空白或等待的時間、疏導旺盛的精力、鼓勵同儕接納、改善他的人際關係、增進他的社交能力與技巧、培養他的興趣與榮譽感……等等,每一項工作都應該視為一道道的「防線」、一座座的「基礎工程」,唯有這些扎根工作做得好,才能將這躁動的孩子穩下來…



現今社會,不知是因為環境荷爾蒙的破壞、還是現代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或者是因為「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寶」的諸多原因…,總之,總覺得班級中「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或「疑似過動症」的孩子愈來愈多,每個班裡好像都有一兩個,他們不時違反老師訂下的「班規」、還經常去衝撞、挑戰老師的「權威」;更嚴重的是,他完全在老師「統治範圍」之外,滿場亂跑、罵人、打人、破壞秩序、傷害同學…引發其它同學對老師的「信任危機」,回家告狀,引起家長們的強烈不滿,甚至聯合其它家長到校抗議:譴責老師「姑息養奸」、「息事寧人」,抗議學校「無所作為」、「拿不出有效辦法」,更甚者,訴諸媒體、民意代表,指責學校的不是,引爆更大的危機。

加以在現今「融合教育」、「常態編班」、「零拒絕」的教育主流思潮下,學校老師沒有權力「建議」學生家長將孩子轉到特殊班去,因此,絕大部分這些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們都是被安置在普通班級裡頭。如此一來,如果這位級任老師特教專業知能的背景不足、或者是班級經營能力不夠強的話,不僅無法帶好這個同學,連帶賠上整個班級的教學、秩序、親師關係…,這可是現今教學現場中,最難處理、最令人束手無策的地方了。

此外,老師不能隨便指責學生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必須要經過兒童精神科或心智科專業醫生長期診斷、經鑑輔會評估確定,擁有手冊者,才算是正式的個案。有些家長不願讓孩子被貼上標籤、有些不願接受鑑輔會評估鑑定、有些即使經醫生確診也不願意告訴學校老師、也不願讓孩子服藥…,這些都是加重老師在教學時的困擾。

 

■提振教師特教專業素養,帶好每一個孩子

問題雖然困難重重,但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我們唯有提振老師們的特教專業素養,才能帶好每一個孩子。學校每學期舉辦一場有關特教學生的教學輔導研習,多多少少讓老師知道這樣的孩子狀況是什麼?用什麼方法比較有效?哪些事要提前來預防?座位要怎麼調整?課程要怎麼進行?偶發狀況要怎麼處理?…許許多多的細節要把它做對、做到「到位」,為自己爭取到最有利的條件,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此外,教務處或輔導室每個月也應該安排班上有這樣孩子的老師定期座談,問題也許無法解決,但是情感的支持很重要,相關授課的老師們坐在一起談一談,做經驗的傳承,相互打氣,給與對方支持,孩子的問題都在掌握中,這樣的想法,讓老師們更有力量走下去。

 

■問題也許沒有辦法即刻獲得改善,但只要不惡化就是進步

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他們的一些行為態度或許也不是自己願意的,把他們當成生病的孩子,是需要花更多心力來照顧他、不是責備他,許多問題也許沒有辦法即刻獲得改善,但只要不惡化就是進步,想辦法減少發生的次數、強度,讓傷害降到最低,「穩住」就是進步了,老師們只要認清他的行為是氣質的一部份,自己也無法善加控制,而非故意搗蛋或不聽話。老師給與他們真誠的接納,以口語、非口語的方式來表達老師的情感,並且積極建立和兒童的溫暖關係,為日後的輔導打下良好的基礎。

 

■做好各項扎根工作,有效建立堅固防禦工事

要教好這些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老師們有許多重要的事要做,包括:建立教室的規則、善用增強原理、改善容易分心的教學環境、減少上課中的空白或等待的時間、疏導旺盛的精力、鼓勵同儕接納、改善他的人際關係、增進他的社交能力與技巧、培養他的興趣與榮譽感……等等,每一項工作都應該視為一道道的「防線」、一座座的「基礎工程」,唯有這些扎根工作做得好,才能將這躁動的孩子穩下來。

而這些項目,每一項也有相當多的學問和技巧在裡頭,譬如增強原理中的增強物,就有:「社會性增強物」:包括口語式增加「好孩子,你整節課沒有都離開座位,真棒!」「好棒!你能專心把圖畫畫完」「好!你做的真好」。非口語式的增加: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稱讚、輕拍肩膀、握握手…等。「符號性增強物」:包括數字、兌換、畫笑臉、獎勵卡、榮譽狀等。「活動性增強物」:包括在學校中兒童所喜歡的活動,如給與自由閱讀、多五分鐘的遊戲時間、打球、或免除一項家庭作業等。「實物性增強物」:以真正的物品當增強物,例如食物、小糖果、小文具、玩具…等。有時,最好的處置方式是採用「漠視」、「故意不理會」來削弱他們,也是增強原理的一種操作方式。

這些方式,有賴老師們經常去演練、去嘗試、去變換,讓自己愈來愈精進,也讓孩子在您有計畫的設計下,逐漸按部就班,在您的期望下健健康康的成長。

 

■對於其它同學的教育和安撫很重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因奇特異行為和喜歡侵擾別人的特性,在班級中人際關係不佳。因此,老師應利用機會向全班學生說明這些的症狀,讓學生能了解他的行為,並進一步去體諒和包容。同時老師可以鼓勵幾個較有愛心的同學,以小團體的方式和他做朋友,或賦予「小老師」的責任,鼓勵他們照顧這些孩子。如此不僅不會使他成為「孤獨兒」,更能增加和同學互動的機會,以改善人際關係,學習良好的社會適應。

此外,對於其它同學的教育和安撫很重要,因為國小學童處在「爭取認同」、「價值建立」、「公平正義」的階段,他們對於同學的不良行為喜歡「告狀」。對導師來說,處理學生們每天大大小小的告狀,真讓人煩不勝煩,但是如果不處理,所帶來的「後坐力」會更嚴重。因為正常的孩子們會覺得:他們遭受冤屈不平沒有處理、老師不公平、偏心、沒有正義感…,受到委屈的孩子會回家投訴,這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風暴。

因此,老師能「積極傾聽」會是最好的策略,能同理學生的情緒,給與支持、接納、並設法讓他獲得補償或滿足,同時,也教導正常的孩子有寬容的心,能體諒對方是與正常孩子有所「差異」的原因,進而讓他擁有「寬容」的高尚人格特質,而不是一個委屈的受害者,這在班級經營中處理「告狀」的一個很重要的技巧。

 

最後,還是回到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呼籲與請求,在融合教育、零拒絕的理念下,我們不應該、也無法排斥這些特殊生,只是,我們能不能給這些第一線認真工作的同仁,有更多的資源和支援,除了減人數之外,是不是還能有「特教助理員」的編制,至少讓老師多一雙眼睛、多一個幫手,這絕對是對老師、對學生,能帶來立即而明顯的助益,希望未來我們在特殊教育這一部份,能增加這項投資,讓班上每一個「好動」的孩子,都能納入正軌、按部就班,和每一個正常的孩子,快樂學習、共同成長。

 


回頂端
發行人:鄭文燦 總編輯:高安邦 主編:陳秀惠 編輯顧問:徐水柯、吳德業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電子報. 系統管理維護/周俊宏、陳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