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團隊心中有感
接受了五天品格教育課程的洗禮,在六個參與團隊中,訪問到桃園縣東安國中、文化國小兩個團隊,團隊與我們分享課程所帶來的新觀念。
東安國中校長陳思嘉表示參與此次品格教育課程,除了可以更加了解國外的品格教育思維,也顛覆了以前對學生獎勵的方式。對於Marvin Berkowitz博士強調不要時常給學生獎勵品,以免造成物化的心理,印象非常深刻,以及如果要讚美學生,必須明確的讚美其行為表現,如含糊帶過沒說明,學生會不清楚自己的好表現在那兒。
Marvin Berkowitz博士也提到賦權給孩子的想法,這和日本的佐藤學博士「攜手共同學習」的概念是一致的,讓孩子可以共同參與課程,孩子是課程的主角,老師要聆聽每個孩子的聲音。陳校長認為學校的品格教育,也就是要師長以身作則,與學生共同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
東安國中生教組長則認為國中三年想要看到成效似乎有點困難,會先從老師們做起,營造友善校園氛圍,進而引導學生有好品格的表現。
桃園縣文化國小校長吳德業則表示,去年已來參加過,當時是以觀察員的身分入班觀察,而今年是帶領學校行政團隊參與課程,今年令校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句甘地說過的話,『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講師把它改成『You must be the character you want to see in the school.』。
吳校長也表示身教真的很重要,例如我們想要教導學生尊重,希望他與同學相處時可以彼此尊重,學生接收師長的言教,但是學生放眼所見的大人卻不一定有這樣的行為表現,學生如何將言教身教連結呢?所以以身作則才是教導品格教育的不二法門,以及學生的最佳榜樣啊!
教務主任謝正瑜則認為「檢討、反省、改進」這六個字,是參加這五天課程最大的收穫,因為老師自己要先了解什麼是品格教育,再進而思考如何去做才能達到最大的成效。
訓導主任鄒惠生則表示,在上此品格教育課程之前,一直認為品格教育就是推展活動,但經由參與這次的課程,從講師身上重新了解品格教育的意義,強調應該是由內在鼓勵學生的外顯行為。未來會重新檢視過去校園推展的品格活動,與老師們重新討論,調整出更棒更適合全校師生的方式。
訓育組長邱美瑛老師提到講師說明要改變對學生的獎勵方式,也許可以用「參與護照」的方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這讓她開始思考「公開表揚」的價值,以前都常表揚模範生或是一些典範學生,但是他們都是校園中的少數,對於其他孩子而言,因為未參與活動,所以支持度以及認同度都不高。而這樣的表揚方式,容易激起其他未受表揚學生的仇視或是有排他效應,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成效。透過這樣的課程,也了解到品格教育的根源其實就是「以身作則」。校園內的榮譽制度已經推展行之有年,回到校園後,會與全校老師討論,希望藉由反覆討論及修改,可以弭平講師所教的品格教育與台灣校園的文化差異,因地制宜做些調整,讓每個師生都能參與其中且樂於參與。
文化國小參與課程的老師們,回想在參與品格教育暑期學院的課程之前,原以為只要給孩子一些獎勵,就能提昇他的品格,但是在課程中,講師提醒學員是要從孩子的內在喚起良知,而不是靠物質的獎賞,可以藉由此次的課程反省審視,並澄清自己舊有的想法。老師們對於講師說明推展品格教育,還可以使用合作學習及垂直家庭(學長姐家族制)的概念,覺得這個想法很棒,可以有效減少霸凌也能營造友善的校園氣氛,讓校園中的每一分子都有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