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品格好兒童的養成
好品格是教出來的,大潭國小的品格教育,行之有年,除了根據桃園縣「品格教育白皮書」的各項核心價值與具體推行方式施行外,更早之前,還參考美國培基「品格第一」教材的內容,將專注、順服、誠實、慷慨、饒恕、誠懇、忍耐、主動、守時、尊重、謹慎、創意、寛容……等好品格融入在課程與日常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好品格的精髓。具體做法分為以下幾大項:
落實生活教育,營造品格校園
大潭的品格教學活動,持續在進行,從期初透過課發會與行政會議,全校教職員共同討論,依據桃園縣「品格教育白皮書」訂定大潭國小品格教育推動計畫,將品格教育納入學校本位課程教育目標中,編寫宣導簡報及班級品格教案,形成專責小組,進行品格教育的推動。推動方式,配合導護制度,每個月初,由總導護宣導當月核心價值,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並透過社會議題與學校事件,做是非判斷與價值澄清;班級裡,透過師生對話與引導,充分與學生溝通,再搭配相關影片和故事,引起學生共鳴;除了在教學過程融入品格主題,更運用同儕力量來營造好品格的校園環境。每個月末,進行檢討會,學生部份,分低中高年段,由學生自我檢核是否符合品格核心價值;教師則召開會議,檢核品格教育執行狀況。
實施當下,立即回饋,每個月,班級共同推選當月品格核心價值好兒童,公開表揚,建立學習典範,並且與師長合影、和校長進行午茶約會,鼓勵優良品格行為。配合課程,定期辦理品格藝文競賽活動,像是品格勵志語書法競賽、品格主題語文競賽、品格春聯製作觀摩。這些競賽活動與觀摩學習,將品格內化於日常生活裡,學生設計的品格書籤還被製作成撲克牌或是馬克杯,當成獎勵品,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以不同的型態出現,喜出望外,那可比拿到任何大獎都來得開心!
教學活動與品格教育相融
在藝文課程裡,透過與藝術大師相遇、古今音樂導賞等教學活動,提昇學生的藝文素養-在藝文的手作課程,學生將廢棄或回收的材料做轉換,成為美化校園或豐富生活的藝術創作,原本廢棄在校園的7個大陶甕,在全體師生巧手的妝點下,呈現繽紛的新樣貎;廁所中的彩繪花器和教室裡外的美麗花盆,都是利用回收的瓶瓶罐罐製作而成;這彩繪技巧技還運用於故事改寫,學生們手持一本本自製的繪本,看得不亦樂乎,不論是出於自己或同學之手,都讓這些孩子發現自己和同學學科以外的才華。一人一藝活動,大潭的每個孩子確實擁有,在社團課程裡,不論是花鼓、古箏、小鼓或是烏克麗麗等樂器,孩子們一定位,立即展現大將之風,校園也搖身一變,成為大型演藝場,別小看這些樂器的力量,它可是許多孩子自信與成就的來源,也讓學生學習到欣賞與尊重他人。
閱讀是品格教育一大利器,兩者結合,學生家長都受益──透過閱讀品格故事與品格讀報,將品格核心價值深植學生與家長心中,學生還自導自演品格故事,以戲劇方式呈現,增加趣味性,也更了解核心的價值性。
書法課程,可以涵養心性,培養學生耐心毅力等品格,學校推展書法教學多年,藉由書法課的書寫過程,發覺學生的氣質有明顯的改變,而且上課時的專注力和時間管理的效能也提昇了,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自理能力。
辦理品格大會師活動
觀音、新屋兩鄉10校,合辦『人人有好品、鐵馬迎風行』品格大會師活動,在海風強勁的濱海公路上,小選手們在小鄉長品格實踐宣誓後,紛紛邁力前進,不畏強風肆虐,逆風前進是身體的一大挑戰,也是堅忍毅力的最佳養成方式,他們用行動力展現推動品格教育的決心。
關懷、感恩與回饋活動
在偏鄉,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更為緊密,很多孩子都是由阿公阿嬤帶大,隔代教養在這裡很普遍,因此,學校特別安排社區重陽敬老活動,由學生們到社區的活動中心表演,與老人家們同歡樂;也帶領學生至八德榮民之家,建立照護長者的觀念,關懷之旅,讓孩子與家人更親近。
基金會、慈善團體常常會有各種資源挹注在偏鄉小學,吳月裡校長總是不忘提醒孩子們,要時時心存感激,行有餘力時,也要懂得回饋,讓社會更良善。因此,當跳蚤市場義賣活動舉辦時,學生們捐贈家中多餘物資,活動結束後,更決議要把所得捐出,全校師生共同認養家扶中心兒童。雖然這裡的孩子在物質生活並不豐厚,但是卻擁有超越物質的高貴情操。
因為用心經營,我們看見改變,學生小婷說:當別人對我說了不好聽的話時,我不會反駡回去,但我會請他不要說這麼難聽的話;小禎則是從行為改善對父母的態度,不再認為父母無盡的愛都是理所當然;小賢則學會用欣賞與學習的角度,吸收別人優點,並改進自己的缺點。不止孩子沈浸沈在品格校園的氛圍裡,志工們也受益良多,謝女士協助彩繪班級牌,學習了許多的技巧,看到自己的作品高掛在走廊上,很有成就感,她說,未來的某一天,她將牽著孫子的手告訴他「這是奶奶畫的喔!」也要讓孩子知道有能力付出自己小小的力量,是一種幸福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