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美國美術教育學者艾斯納的觀點,他主張藝術並非成熟的自動結果。藝術理解必須經由教導與學習才能獲致。故不能只著重美術創作層面,而忽略了其他美術鑑賞(分析、批評)、美術史(文化)和美學(審美能力)等藝術全面性領域的培養。然而,要一次達成艾斯納如此的全面目標,就不能只是依靠大圖輸出。因為若只是圖片的資料的呈現在美術教育中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化知識面的呈現。筆者在2005-2013年之間於縣內壽山國小與大忠國小做了許多牆面改造的嘗試。發現不論是作為一位導師或是一位藝術與人文科任老師,若能利用午休時間並尋找合適的高年級學生協助,就能有創意地完成以美術教育為基礎的老舊牆面改造。
首先的工作是取得學校行政人員的認同以進行改造計畫。再來就是購置大罐的壓克力顏料,至少12色以上才方便學生調色。壓克力顏料、易調色就如水彩用法一般。便宜,還可畫在紙、布、木頭、金屬或牆面上。它和水彩最大的不同就是乾了之後,它會形成一層保護膜,也就是說具有防水的功能,過程中重要的是繪畫工具使用完後,要立即清洗擦拭,否則就難以去除了。所以袖套與圍裙是工作過程中必須的。
接著進一步組織繪圖能力較佳的高年級學生共同參與繪製牆面。牆面繪製可先由模仿藝術大師的作品開始,考量學生的能力與經驗,建議先由野獸派的馬諦斯開始。特別是馬諦斯晚年的剪紙創作,馬諦斯的剪紙看起來很簡單,但變化卻很多。尤其是單純色彩的巧妙配置總能製造強烈的畫面張力。在熟悉馬諦斯的色彩掌控後,就可以模仿超現實主義米羅的畫作。米羅的色彩不完全是單純的原色,顏色的改變常有些許微妙的變化這正好可以作為學生訓練顏色控制的絕佳機會。如果學生經過這些訓練,並且有很好的顏色掌控力,則可更進一步去模仿表現主義大師保羅.克利之作品。